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shí)記·中果》:“中果、南糖到處有之”。也稱為什錦南糖。《燕京歲時(shí)記·祭灶》:“民間祭灶惟用南糖、關(guān)東糖、糖餅及清水草豆而已,糖者所以祀神也,清水草豆者所以祀神馬也”。
與關(guān)東糖、咸陽琥珀糖比較起來,南糖的概念要廣闊得多,民間多稱南糖點(diǎn)心。
南糖家喻戶曉,“南”非南北之南,而是潮汕方言土語,“淋澆”的意思。“南糖”的取名,正是體現(xiàn)了制作工序上“淋注”的特點(diǎn)。
廣東潮汕地區(qū)南糖。精選花生米、新鮮豬油、優(yōu)質(zhì)麥芽糖和白砂糖。把花生用豬油煎炸熟透,鋪平放進(jìn)以豆腐膜墊底的長方形的鐵盤里,再把豬油、麥芽糖、白砂糖按一定比例混和,下鍋加熱,使熔化為一體,變成膠狀,稱為“苷”,然后把“苷”澆灌在炸花生上面,均勻地滲透在炸花生周圍,凝成南糖。各家餅食店大多為前店后作坊。飴糖配以豆仁者為“豆仁南糖”,飴糖配以鮮肥豬肉蛋面者叫“蛋面南糖”。顧客需要什么,用板刀在鐵盤上趁熱切割,秤量出售。
還有一種南糖,是桂林酥糖、桂林寸金糖、桂林芝麻片、花生酥、花生糖的總稱。始于清代乾隆年間,是桂林著名特產(chǎn)之一。以芝麻仁、花生仁、白糖為主要原料,具有香、甜、松、酥、脆的獨(dú)特風(fēng)味。桂林酥糖是南糖中的珍品。吸收前代城內(nèi)酥、城外酥兩大派系的制作技藝,將精心配制的粉狀原料壓成長方形小塊,四小塊為一包。入口酥松易化,細(xì)膩?zhàn)虧櫍仙俳砸恕9鸹ù缃鹛怯心咸且恢ǖ拿婪Q,呈柱狀,比小指略細(xì),寸許長,中空酥心,外布芝麻仁,色澤似金。桂花芝麻片外形方正,薄如蟬翼。花生糖和花生酥各具特色,令人食之不忘。
韓城南糖,產(chǎn)品有龍眉、鳳眼、雞骨、寸金、芝麻條、花生條、雪核桃、雪花生、紅膠漆、麻片等,稱“什錦南糖”。其主料為白糖、核桃仁、花生仁、芝麻,做法是將白糖在鍋中加熱熔化至一定程度,拌入核桃仁,或花生仁,或芝麻,根據(jù)品種需要加入食紅或食綠,然后制成各種形狀。有菱形、方形、條形、圓柱形、不規(guī)則形等。顏色有紅、綠、白和半透明等。味酥脆香甜。其特色是采用當(dāng)?shù)刈匀辉G色環(huán)保。制作精細(xì),色、形、味、香俱佳,富含各種維生素及有機(jī)質(zhì)。不用油、低脂肪。
韓城在北方,韓城南糖為什么冠以“南”字,有說其制作工藝是清初韓城老鳳祥金店從南方引進(jìn)。也有說是清乾隆年間邑人王杰多次在江南任學(xué)政和鄉(xiāng)試主考,對當(dāng)?shù)靥禺a(chǎn)比較熟悉,將其引進(jìn)韓城。南方有桂林南糖,原料、制作工藝與韓城南糖相同,甚至其中的某些品種的名稱、做法、形狀與韓城南糖也無兩樣,只是韓城南糖中的主料增加了當(dāng)?shù)靥禺a(chǎn)的核桃仁,使南糖的品種更加豐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