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O/WHO發布食糖與健康研究成果
最近一個時期以來,國內一些機構(多為一些化學合成甜味劑的供應商和用戶)出于商業目的,大肆宣傳食糖有害論,一些媒體也借機炒作,說什么“吃糖少活20年”,“糖害猛于煙”等等。這些毫無科學根據的謬論嚴重誤導了消費者,為一些以糖精等化學合成甜味劑假冒食糖的行為提供蔽護,嚴重損害了消費者的權益,極不利于我國飲食結構的改善和全民身體素質的提高。
食糖有害論的論調來源于70年代的西方,當時英國倫敦大學有一位叫尤德金的教授針對當時西方飲食結構中食糖比重過大引出的一些問題寫了一本名為《白色的、純凈的、致命的》的書,把食糖說成是白色的惡魔,曾引起一些爭論。之后,圍繞食糖與健康,食糖與疾病的相關性等等諸多問題,西方科學界展開了一系列的研究。1997年4月,聯合國糧農組織在意大利羅馬舉行了一次咨詢研討會,來自歐美等13個國家的有關碳水化合物消化、吸收、新陳代謝及行為方面的專家探討了包括糖在內的碳水化合物領域的最近科學發現。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和世界衛生組織(WHO)聯合出版了名為《人類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的咨詢報告,報告指出:“多年 的研究已反駁了各種誤解,并提供一貫的證據顯示日常的食糖是一種安全有價值的食物來源”。報告總結指出:
◆ 糖不會使人肥胖
◆ 糖不會造成糖尿病
◆ 糖不會造成心血管疾病
◆ 吃糖不會造成微量元素缺乏
◆ 糖不會使孩子興奮過度
◆ 糖的消費只是產生齲齒的原因中的一個
≡糖不會使人肥胖≡
最新的研究成果表明“糖(所有糖類)的攝取量與肥胖癥和脂肪攝取量成反比關系”。事實上,一些富裕國家常見病統計數據顯示,吃糖多的人比吃糖少的人更不容易得肥胖癥。而且沒有確實的證據表明糖的甜度導致食欲增加,事實正相反——人體通常對碳水化合物和糖比脂肪類食品有更強的食欲減低反應。
任何形式的能量過分攝取均會導致肥胖癥,保持能量平衡是預防的關鍵。糖及淀粉是人體總能量攝取的一部分,而且它們與脂肪相比有較低的能量密度,加之有證據顯示糖及淀粉一般不會轉化成脂肪,所以說糖本身導致肥胖的說法是毫無科學根據的,是不正確的。
≡糖不會造成糖尿病≡
進食碳水化合物以后,有許多因素會影響血清葡萄糖含量的增加,這些因素包括碳水化合物的種類及其他維持體力活動的營養物質的進食。
血糖指數是將食品按照其促進血糖水平增加的能力加以實際排列的一種衡量尺度,它的出現徹底改變了對許多糖尿病患者的食譜建議。雖然推薦的食譜明顯地注目于維持能量平衡(一般是將攝取低脂肪食物與足夠的體力活動相結合),但也鼓勵進食多種低血糖指數的碳水化合物。糖的血糖指數僅是中等水平,一般可適量進食。
造成非胰島素依賴性糖尿?。∟IDDM)的原因是細胞層次上的胰島素抗原,也稱作葡萄糖不耐性。糖的攝取不是這種臨床病癥的發起原因,事實上,導致NIDDM發病原因最主要的因素是肥胖癥。
常見病學研究結果發現,所有正在經歷迅速的文化及傳統飲食習慣改變的人群中均有很高的非胰島素依賴性糖尿病,(NIDDM)發病率。毫無疑問,這里有遺傳的因素,雖然確切的遺傳模式還沒有得到證實,但導致肥胖癥的食譜及生活方式很明顯地會影響發生非胰島素依賴性糖尿病的危險。
≡糖不會造成心血管疾病≡
早期對于糖的新陳代謝機能的研究結果產生了對下列情況的關注,即葡萄糖沒有轉換成動物淀粉,而是轉化成脂肪酸及甘油三酸脂,并且含碳水化合物食物攝取量的增加造成脂肪攝取量的減少,從而形成血液中甘油三酸脂含量的提高。但是,目前已經明確碳水化合物并沒有在人體內轉換成脂肪,多數人食譜中的碳水化合物與脂肪的攝取量成反比關系,而且沒有顯示因為蔬菜、水果及經適當處理的麥片長期消費量的增加而造成的碳水化合物攝取量上升會使甘油三酸脂含量大幅度提高。專家咨詢會得出結論,沒有顯示蔗糖與冠心病源有因果關系。
≡吃糖不會造成微量元素的缺乏≡
有關糖會自然而然替代含微量元素豐富的食物,從而對微量元素的攝取產生不利影響的建議是毫無根據的。
針對此類關注而進行的一些調查研究顯示,含糖量高的食譜中,只有纖維素的攝取量略有減少。事實上,吃糖多的比吃糖少的消費者更有可能達到必需維生素及礦物質建議進食量的至少三分之二的水平。
≡糖不會使孩子興奮過度≡
有關糖會對人的行為產生不利影響的說法從1920年起就開始流傳了。糖和反社會行為聯系在一起的觀念是由一些研究結果造成的,這些研究試圖證明兒童吃糖與多動癥之間有關聯。
但是,此類研究大多數沒有得到有效控制,隨后進行的雙向隱名研究及最近開展的一項分析結果沒有提供支持此類說法的證據。
經過廣泛及深入地審核會議提供的有關糖和行為的科學文獻和行為的科學文獻,FAO/WHO專家咨詢會得出結論,沒有證據支持食糖會對兒童的行為或認知能力有任何明顯不利影響的說法。
≡吃糖會導致齲齒,但只是導致齲齒的因素之一≡
含糖及淀粉的食物很容易被淀粉主酶及口腔內的消化菌所分解,由此產生的酸會增加齲齒發生的機會。高血糖指數的食物比低血糖指數的碳水化合物食品更容易使牙質的PH值發生變化,但是這些碳水化合物對齲齒的影響取決于食品種類、進食頻率、口腔清潔度、氟化物的獲取、唾液功能及遺傳因素等。
最近的常見病研究及審核得出的重要結果是“越來越多的人群表現出年輕人流行的齲齒現象有所減少,這與糖及其它碳水化合物的攝取基本上互不相關”。
所有這些發現均提倡對于糖、碳水化合物與齲齒之間的關系應有一個更少偏見及更理智的態度,并且明確地肯定了控制及消除齲齒的預防計劃應該著重于氟化處理及足夠的口腔衛生,而不是單獨依靠減少糖的攝取量。
基于以上諸多發現及論點,聯合國糧農組織及世界衛生組織認為食糖是人們食譜中極有價值的一部分,它是一種美味、廉價的能量來源,并幫助許多食品變得更為可口可胃??紤]到世界上廣泛流行的營養不良(慢性能量缺乏癥),糖對于貧困人口增加能量攝取所起到的積極作用尤其要加以強調。與此同時,也應注意到糖在防治肥胖癥中所起的作用,它可以通過減少高脂肪飲食的能量密度來做到。總之,適量地攝取糖完全符合健康的食譜。試圖將食糖的進食限制在低水平(小于總能量攝入量的10%)是完全沒有必要的,是一種浪費時間、精力及破壞消費者良好意愿的行為。
我國人均食糖攝入量占總能量攝入量的比重不足3%,我們更應該正確地認識食糖、合理地消費食糖,充分地享受食糖,讓甜蜜充滿健康人生的每一天。
給您提醒:無糖食品含的是什么?
市場上有不少無糖食品和降糖食品,一些生產企業也大作文章,好象無糖食品是健康食品。在此應給消費者提個醒,選購無糖食品時要注意搞清楚,無糖食品甜味來自何方?無糖食品含的是什么?
除食糖(甘蔗糖、甜菜糖)、玉米糖漿及蜂蜜外,目前我國批準使用的甜味劑有十幾種,主要為化學合成甜味劑。這些化學合成甜味劑不提供任何能量與營養,僅能滿足一下口感,而且過量使用還會影響身體健康。所謂的無糖食品,在食品標簽中大多籠統地寫明使用了“甜味劑”、“復合甜味劑”、“蛋白糖”等極不規范的名稱,而不注明甜味劑的真實化學名稱。據有關部門統計,我國糖精的消費量約相當于400-500萬噸食糖,而如此大量的糖精是怎么吃掉的呢?市場上沒有一種食品標明使用了糖精作甜味劑。而去年有關部門抽查的11個所謂蛋白糖樣品中,竟無一合格,全部為糖精與糖復配而成。
所以如果您不是一位糖尿病患者,建議最好不要選無糖食品,因為一不留神您就會被動消費糖精等化學合成甜味劑。
食糖會減壽?
人的壽命與多種因素有關,很難說某種食物會影響到壽命的增減多少年。國內外也沒人去做類似吃糖影響壽命增減多少年的跟蹤對比實驗,實際上這種實驗也根本無法做,因為與壽命相關的因素實在太多。在此提出這個問題,只是想澄清一下前段時間某些媒體宣傳的“長期食用食糖高的食物會使人們的壽命大約縮短20年”的誤導。這種論調都打著世界衛生組織最新調查的幌子,但筆者進行了多方調查沒有找到世界衛生組織在什么時間什么方式發布過這樣的調查。稍微有點科學頭腦的人都不會相信這種論調會屢屢見諸報端呢?不外乎兩種情況,一是確實是無知,只看到能引起公眾注意,炒作新聞;二是故意借此宣傳某些化學合成甜味劑,是一種純粹的商業欺詐行為,如果是出于后者,我想有關部門應該出來干預此事。
充足的食糖可幫您創造良好運動成績
影響體育運動成績的因素有許多:健康,包括耐力、力量、速度、靈活性和技能,以及環境情況,如溫度和濕度。然而,不以適當的能量和營養平衡來保持良好的營養狀況,成績將會下降。
碳水化合物以糖原的形式貯存在肝臟和肌肉中,身體在進行體育活動時需要糖原。如果體內糖原貯存變小,則人開始感覺疲勞并且導致運動成績下降。因此在運動之前保證體內有足夠的糖原貯存,在運動過程中(如果是耐力運動)及時補充碳水化合物,在運動之后或恢復時補足糖原貯備,對提高運動成績是十分有利的。身體貯存碳水化合物的能力很小,而脂肪則可以在體內大量貯存。進行體育運動時,身體將根據鍛煉的強度 吸收脂肪或者是碳水化合物的能量。在低強度活動時,例如散步和在耐力體育活動中,身體主要吸收脂肪貯存作為其能量來源。在高強度時,例如100米跨欄跑,身體主要依靠其碳水化合物如肌肉糖原的貯存作為其能量來源。在這兩種情況下,如果碳水化合物貯存量變小,運動成績都將受到影響。
西方科學界的研究表明,當運動員進行長時間的鍛煉時,高碳水化合物飲食和低碳水化合物飲食或平均飲食相比,運動員持續鍛煉的時間要長得多。
在不同飲食的兩組運動員之間比較30公里跑的平均賽跑時間發現,以較高碳水化合物飲食的一組比以較低碳水化合物飲食的一組取得的成績要好。
高碳水化合物飲食不管是對適當運動的個人還是專業運動員來說都是十分重要的,為了獲得一種高碳水化合物的飲食,建議該飲食應包括松散的碳水化合物的來源如:面條、面包、米飯、饅頭等和緊湊的碳水化合物的來源如食糖等。
英國拉夫巴勒大學副校長克萊德·威廉斯教授曾說過:“碳水化合物在取得好的運動成績中起很重要的作用,任何魔水或藥片以及您想要在飲食中添加的微量元素,維生素等,和碳水化合物對成績的影響相比都相形見絀。”
不僅如此,食糖等碳水化合物對腦力勞動者來說也是至關重要的。食糖經人體消化后很容易地轉變成血液中的葡萄糖(即血糖),由于腦組織幾乎沒有糖原的儲備,所以對血糖有特殊的依賴性與敏感性。估計血糖總量的三分之二(每日約111-145克)供腦組織所需,腦組織對于缺糖缺氧最為敏感。血糖不足,很容易出現疲倦,甚至昏迷。反之,吃糖能刺激腦的活動,有利于提高腦功能。
因此,不管是腦力勞動者還是體力勞動者,多吃點糖,不僅能滿足您口感上對甜味的需求,更主要的是能保證您的一切活動變得更加精力充沛。
食糖不是導致齲齒的禍根
擔心齲齒是父母限制兒童吃糖的主要原因,英國科學家經過長期研究發現,吃糖及其它碳水化合物是導致齲齒的一個原因,但保持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及含氟牙膏的使用是預防齲齒的關鍵,以下幾組表格數字很說明問題。
在英格蘭和威爾士近20年來其兒童齲齒的發病率顯著地降低了,例如1973年與1993年相比,5歲兒童的乳牙齲齒率下降了52%,而12歲兒童的恒牙齲齒率下降了75%。這期間食糖的消費量并沒有降低。
二、在歐洲諸多國家中,英國和威爾士的齲齒病發率較低,盡管其保持著較高的食糖人均消費量。
三、還有一個十分有意思的實驗(見下圖)
從這個試驗可以看出:不常吃零食又經常刷牙的小孩其齲齒指數最低只有1.4 ;常吃零食但經常刷牙的兒童齲齒指數次之,為2.2;不常吃零食又不經常刷牙的兒童的齲齒指數為3;而常吃零食又不經常刷牙的兒童的齲齒指數最高,為5.7。
總而言之,齲齒是一個比較復雜的過程,它與食品種類、進食頻率、口腔清潔度(食物在口腔中的停留時間)、氟化物的獲取、唾液的功能及遺傳因素等有關。蔗糖及淀粉類食物都會影響齲齒的發病,但各類食物對齲齒發病的影響誰高誰低很難定性,例如有研究表明食物中含糖量較高對齲齒的影響不如口腔中這些食物殘渣的停留時間對齲齒的影響大。因此,試圖通過降低某種食物的攝入量來降低齲齒的發病率不如提高口腔衛生意識,增加含氟牙膏的使用來的有效。
食糖給您帶來健康還是肥胖
許多消費者,特別是城市中的年輕消費者特別關心吃糖多了會不會發胖的問題。食糖導致肥胖似乎有道理,因為食糖是一種能量供應源,同脂肪、蛋白質一樣都為身體提供能量,能量過剩就會積累,導致體重增加。
1996年6月,英國營養方面最主要的研究和應用科學家(包括:都柏林特里尼蒂學院臨床醫學營養系主任邁克·吉布尼教授;劍橋大學醫學研究委員會的DUNN臨床營養中心安德魯·普倫蒂斯博士;拉夫巴勒大學研究業務副校長克萊德·威廉斯教授;英國奧林匹克協會體育飲食學家簡·格里芬女士等)與來自食品行業的有關人士探討了他們對英國日益增長的肥胖問題的看法。他們的觀點:“盡管英國平均能量攝入量在下降,但肥胖癥卻迅速上升,審由于總的活動量減少而同時飲食中脂肪含量增加。那些吃更多的糖并因此在他們的飲食中吃較少的脂肪的人們更可能變得苗條”。
自本世紀40年代以來,從碳水化合物中取得的總能量的平均百分數下降,而脂肪的平均百分數上升。碳水化合物的攝入量已從總能量攝入量的53%左右下降到目前的約44%,而脂肪攝入量已從35%上升到大約42%。
從70年代以來,英國人的平均能量攝入量下降,而肥胖癥卻在上升。這與許多富裕國家的情況一樣。是什么情況導致這種現象呢?當然首先是活動減少(如汽車的普及,看電視的時間增加等)能量不平衡;其次是:人們飲食結構中脂肪的攝入量增加。許多研究報告指出了“食糖——脂肪拉鋸關系”對肥胖癥的影響。英國曾對11000多名蘇格蘭成年人進行過實驗,他們把實驗者分成五組,第一組糖的攝入量最低,而第五組糖的攝入量最高。結果發現,肥胖癥的發病率與糖的攝入量成正反比關系。這與整個歐洲的許多飲食調查結果是相一致的,飲食中存在著一種天然的脂肪和糖拉鋸關系,即吃低脂肪飲食的個人傾向于吃含糖量高的飲食,而吃高脂肪飲食的個人喜歡吃含糖低的飲食。
下圖是糖與脂肪攝入量與肥胖病的關系
通過對大的人群的觀察也可以看出:以脂肪作為他們的主要能量來源的人要比以食糖等碳水化合物作為他們的主要能量來源的人更容易發胖。所以他們的結論是:運動是保持能量平衡、控制體重的關鍵,而多吃食糖少吃脂肪更容易使您保持苗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