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是世界第一大食糖消費國,第二大食糖生產國,食糖產業涉及到5000多萬蔗農和50多萬技工,自給自足是其發展目標。長期以來,為了保障國內平價食糖的基本供應,食糖行業一直受到政府的嚴格管控,糖業主管部門主要包括農業部下屬農業研究理事會(ICAR)、農業合作社和糖業協會。聯邦政府不僅牢牢掌控著甘蔗收購價制定權,還控制著食糖市場的投放量,食糖進出口貿易則是由政府和食糖進出口公司管轄。
一、農業支持政策
1、在信貸方面
印度農業信貸有三種形式:一是短期信貸,用于購買肥料和種子等生產資料,貸款期限15個月,無需擔保抵押,利率優惠10%;二是中期信貸,用于改善生產條件的投資,貸款期限五年以內,利率更低;三是長期信貸,主要用于農田保護和農村電氣化,期限為五年以上。在具體執行過程中,政府著力改善信貸管理,簡化批準和支付手續,消除商業銀行對農業和農民的信貸歧視,注重增加農村的小規模信貸。為提高甘蔗產量,在每年的11月份向糖廠撥款,再由糖廠于翌年4月前發放到農戶手中,為其提供用來購買種苗、化肥和殺蟲劑的低息貸款,貸款利息不高于4%。
2、在補貼方面
在市場化改革背景下,印度實施直接支付政策,根據世界貿易組織(WTO)框架協議,政府對農業生產性補貼有所加強,通過給予農戶肥料、電力和灌溉等補貼進行保護。在把以收入支持為主要目標的間接補貼改為直接補貼的同時,還要保留各種生產性補貼,造成了政府的財政壓力。對農業投入品的補貼主要包括:化肥補貼、當地政府對農用柴油和灌溉用電等予以的財政補貼、農用機械補貼等。
3、在稅收方面
印度法律規定:耕種面積不超過8英畝(約折合48.56畝)、年收入在10萬盧比(約折合1萬元)以下的農戶可免交所得稅等各項稅收。
4、在技術方面
印度設有負責良種選育的甘蔗育種研究所和負責制糖工藝的甘蔗制糖(工業)研究所。
二、工業支持政策
1、建立糖業發展基金(SDF)
印度政府對國內糖廠生產的食糖征收140盧比/噸(約折合14元/噸)的稅費作為糖業發展基金,該基金主要用于甘蔗和食糖生產過程中的各種研究、擴大產能和技術革新。近年來,該項基金被用于收儲、向食糖出口商提供國內運輸和國際海運補貼、為購買電力設備和酒精生產設備提供低息貸款等。
2、無息貸款
近年來,由于政府制定的甘蔗收購價較高,國內市場價格倒掛,糖廠資金鏈緊張。為緩解壓力,銀行向糖廠提供“無息”貸款,所謂“無息”并非銀行免收利息,而是由印度糖業發展基金代為支付。
2014年根據食糖產業金融拓展協助計劃,印度政府向國內約340家糖廠提供貸款660億盧比(約折合66億元),用于支付2012/13年制糖期拖欠甘蔗款以及協助按時支付2013/14年制糖期蔗款。該項貸款還款期限為五年,前兩年無須還款,12%的貸款利息由糖業發展基金承擔。根據該協議,糖廠須向中央政府提交貸款使用明細,當地蔗糖產業發展部負責監督檢查。
3、政策補貼
2013/14制糖期印度政府通過補貼方式幫助糖廠度過難關。在甘蔗款的二次結算中,政府給予合計約200盧比/噸(約折合20.02元/噸)的補貼,補貼基本構成包括:糖業發展委員會補貼66盧比/噸(約折合6.61元/噸);甘蔗收購稅補貼20盧比/噸(約折合2.00元/噸);進項稅減免28盧比/噸(約折合2.80元/噸)。另外,如果糖廠愿意償清蔗款,政府還會給予補貼86盧比/噸(約折合8.61元/噸)。對于其中86盧比/噸(約折合8.61元/噸)的補貼,政府要根據市場價格運行情況做出決定,糖價的漲跌與補貼的增減直接掛鉤。
3、推動酒精生產
印度政府一方面積極推動在汽油中添加5%酒精(E5)的計劃,另一方面鼓勵國產燃料乙醇出口到國際市場,出口目標主要是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印度尼西亞、埃及和沙特阿拉伯等國家。
三、市場調控政策
1、最低保護價
印度政府對食糖市場的調控主要采取最低保護價政策。聯邦政府每年都會制定并頒布“法定最低價”(SMP),地方政府則在政府定價的基礎上把甘蔗收購價上調20%~50%,糖廠則必須按照當地政府出臺的“邦政府建議價”(SAP)進行采購。
2、市場投放配額
根據《食糖控制法》,印度政府每年向糖廠發放公共分銷系統配額,要求糖廠將其生產的食糖按一定比例出售給政府,即所謂的“征稅糖”,該糖價格低于市場價,是其生產成本的25%-30%。政府通過公共分銷系統將這部分糖以更低的價格出售給生活水平低于貧困線的消費者,糖廠則按市場價格銷售“其余糖”。
2000年以前,政府征收食糖的比例為40%,每月發放食糖自由銷售配額。2002年1月起,由每月發放改為每季度發放。2002年4月起,征收比例由40%下調至10%。2009年7月10日,由于2008/09年制糖期國內食糖大幅減產以及對2009/10年制糖期繼續減產的預期,政府將2009/10年制糖期征稅糖比例從10%上調至20%,此后的2010/11年制糖期,預計供給壓力減小,政府又在2010年9月24日將該制糖期征收比例回調至10%。2012年10月1日起,中央政府取消了食糖征收配額制度,而是采用收儲方式,以18500盧比/噸(約折合1851元/噸)的價格從市場收儲,再以13500盧比/噸(約折合1351元/噸)的零售價發售給市場。
四、貿易管控政策
印度食糖進出口貿易政策經歷了限制性貿易政策到執行世界貿易組織項下關稅政策的轉變。當國內食糖產量急劇下降出現供應缺口時,政府會放開進口市場,為滿足國內需求,政府甚至允許免稅進口原糖和白糖。當國內食糖增產、庫存急劇增加時,政府開啟出口市場,采取一系列鼓勵食糖出口的措施,如免除食糖消費稅、不再實施定期配額銷售管制、免除營業稅等。
1、進口方面
2004年印度政府放開食糖進口管制,開始對食糖進口征收60%的從價稅,再加征950盧比/噸(約折合95.07元/噸)的反傾銷稅。征收反傾銷稅后就不再征收710盧比/噸(約折合71.05元/噸)的地方稅以及對國產糖征收的其他費用,也不再征收240盧比/噸(約折合24.02元/噸)的市場準入稅。印度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時承諾的進口關稅為150%。在實際執行過程中,聯邦政府根據國內糖業形勢對進口稅率做出相應的調整,如2012年國內供應偏緊時,關稅一度降至0;2014年國內供給寬松時,政府又將關稅調升至25%。
2、出口方面
2008年9月30日以前聯邦政府和馬哈拉什特拉邦政府一直對食糖實施出口運輸補貼政策,但受國內減產和其他出口國壓力,該政策被廢止。目前印度食糖出口仍享受關稅上的優惠政策:(1)免交地方稅和對國產糖征收的其他費用,合計約950盧比/噸(約折合95.07元/噸)。(2)進口食糖復出口可退稅。2011年4月22日聯邦政府在批準50萬噸食糖出口計劃的同時頒布新規,要求所有食糖出口加工企業在對外出口時一律進行登記備案。該辦法規定蔗糖出口企業應提前三天向有關部門進行出口登記并在四個半月之內完成出口。食糖出口份額是依據該企業前三年的出口業績或前兩年的生產量進行核定,由印度糧食管理部門負責分配。
2014年2月為了幫助糖廠盡快支付2013/14年制糖期甘蔗款,政府宣布對400萬噸原糖出口實施補貼,補貼金額是根據國際市場價格漲跌情況以及盧比對美元的匯率變化,每兩個月調整一次。2014年2~3月間補貼金額為3300盧比/噸(約折合330.00元/噸),4~5月間補貼金額下調至2277盧比/噸(約折合228.00元/噸),之后印度新政府再次將補貼金額上調至最初的3300盧比/噸(約折合330.00元/噸),8~9月間時補貼金額繼續上調至3371盧比/噸(約折合337.00元/噸)。
3、最不發達國家實行免稅免配額制度
2010年3月25日,印度向世界貿易組織承諾采取免稅免配額措施,向14個最不發達國家提供有效的市場準入,食糖包含在享受免關稅準入產品之列。根據市場運行狀況,印度企業可以調整免稅進口食糖的數量和期限,以增強該政策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