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糖尿病大國,大約有1.2 億人患病。很多人身邊都會有親戚朋友患糖尿病,由于字中有“糖”字,很多人誤以為糖尿病與食糖或者糖類關系密切,更有甚者認為是由于吃糖過多而引起的糖尿病,其實并非如此。
糖尿病主要是因為胰島素分泌問題,或者是胰島素利用的問題,而引起的碳水化合物(糖類)、蛋白質、脂肪等代謝出現紊亂。主要是以高血糖為主要標志。
而英文,diabetes mellitus 實際上是尿多和有甜味的意思,因此有段時間大家討論糖尿病這個名字要不要改名,沒準“胰島素利用分泌障礙”更加貼切,同時也避免產生誤導與歧義。糖尿病患者中絕大多數人是II 型(患者中95% 以上),病因就是胰島素抵抗或者進行性分泌不足等,也就是胰島素不能很好地發揮作用。有些女性妊娠后出現妊娠期糖尿病,其實也和妊娠后胰島素抵抗增加和分泌不足有關,這些和平時吃不吃糖幾乎沒什么關系。其實,硬要說有關系,只能和生活方式可能沾一些邊兒。
總體來說,糖尿病的病因其實尚未闡明,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共同導致了糖尿病的發生。主要是由于胰島細胞功能障礙導致胰島素分泌下降,或者機體對胰島素作用不敏感,或者兩者兼備,從而導致血液中的葡萄糖不能有效被利用和儲存。
雖然病因尚未闡明,但是流行病學和臨床醫學研究已經比較明確,導致II 型糖尿病的主要原因是不良的生活方式,還有一定的遺傳易感性,存在家族聚集現象等,不過既然是一家人也有可能是生活方式比較類似。
這里指的不良的生活方式,一般包括所謂現代的生活方式,久坐、出門就坐車、吃得好又不主動去消耗這些能量、營養過剩、體力活動嚴重不足等等。尤其是家中又有相關糖尿病患者時(家族遺傳因素),又隨著自己年齡的增長(分泌和代謝功能下降),這樣的人群就更要格外注意了,一定要采取合理的生活方式,還要監控自己的身心健康。
很多人患了糖尿病之后,可能會忌諱糖類的攝入,其實這是不科學的,對于糖尿病病人的食譜,醫學界有相對合理的營養計劃。在維持總能量攝入和健康生活方式下,碳水、蛋白、脂類,分別約為60%、20% 和20%,因此,由于碳水最方便提供能量,仍然是糖尿病患者飲食中提供能量最多的食物類型。
需要指出的是,這里的碳水涵蓋的范圍較廣,既包括多糖類化合物如淀粉、纖維和果膠等,也包括低聚糖類化合物如麥芽糖、蔗糖和乳糖等,還包括單糖類化合物葡萄糖、果糖和半乳糖等。
因此,糖尿病取這個名字,糖其實蒙受了多年的不白之冤。糖并不是糖尿病的罪魁禍首,糖尿病人要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科學合理地調整自己的膳食結構。同時糖對于健康人群或者體力消耗較大的人群也是清潔快速的能量來源,在合理科學計劃的生活方式以及疾病治療中,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因此一提到糖就大喊忌糖的做法并不可取,要科學全面看待糖,而不是斷章取義,偷換概念去追求所謂的流行趨勢。
鐘 堃 副教授,畢業于北京大學醫學部,任職于國家衛生健康委臨床檢驗中心、北京醫院、國家級醫學和通用實驗室認可技術評審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