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中八郡志》[1]載:“甘蔗,圍數寸,長丈余,頗似竹,斷而食之,甚甘。榨(笮)取汁,曝數時成飴(餳),入口消釋,彼人謂之石蜜”。
西晉張勃《吳錄·地理志》載:“交阯句屚縣甘蔗大數寸,其味醇美,異于他處。笮以為餳,曝之,凝如冰,破如博棋,入口消釋”[2]。前引東漢楊孚《南裔異物志》:“迮取汁為飴餳,名之曰‘糖’,益復珍也。又煎而曝之,既凝,如冰,破如博棋,食之,入口消釋,時人謂之‘石蜜’者也”。南朝齊時來我國翻譯佛經的伽跋陀羅,在他所譯佛經《善見律毗婆沙》卷十七中寫道:“廣州土境有黑石蜜,是甘蔗糖,堅強如石,是名石蜜”。首先是榨蔗取汁,可能用的是石磨、石碾,也可能用上了水碓,工具簡陋低效。其次是蔗汁的處理,要么曬,要么煮。古人發現將蔗漿放在太陽下曝曬,使蔗汁自然濃縮,可保存較長時間。經過多年實踐,發現用火煮蔗漿能達到太陽曝曬所不能達到的效果,在時間、溫度和蔗漿的稀稠度等方面可以人工控制。在把蔗漿加熱至浮起泡沫時,撤掉泡沫,放在太陽下曝曬,繼續蒸發水分。“煮而曝之”而成的黏稠糖漿,類似谷物制成的飴餳,為“甘蔗餳”。第三,將蔗汁煮成較濃的糖漿,再曝干,冷卻,使“凝如冰,破如博棋”,狀似蜜,為石蜜。《本草》云“煉糖和乳為石蜜”,可能使用了添加劑。隨著甘蔗制糖技術的進步,“曝曬”后來逐漸被淘汰,而“煎”的工藝通過不斷改進,成為制糖主要工藝之一。實際的操作過程可能因人因地而不同,制出的可能是餳,也可能是石蜜,總的趨勢是由稀——稠——干的過程。
[1]《南中八郡志》,一說即《南中志》,今人多疑為《太平御覽》卷九二四引《南中八郡異物志》之省稱。晉魏時撰,已佚,卷數不詳,體例無考。是三世紀末葉記載南中(云南、四川西南、貴州西部)全境和交州(今越南)風土物產的一部地方志。今有徐文德輯本,王叔武《云南古佚書鈔》輯本。對研究西南地區少數民族的物產等有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