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糖業系列介紹之澳大利亞篇
澳大利亞位于南半球大洋洲,全國總面積770萬平方公里,約為我國面積的80%,人口不到2000萬,地廣人稀。澳大利亞農牧業發達,盛產蔗糖,食糖是澳大利亞第二大出口作物,其產量占世界糖產量的4%,出口量占全球食糖自由貿易量的12%,對澳大利亞的經濟有著重要的貢獻。今天,澳大利亞在國際上被認為是工作效率最高的產糖國,也是采用機械化收割甘蔗與大宗處理原糖的先進國家。
一、澳大利亞糖業概況
1、甘蔗的種植、收割與運輸
澳大利亞甘蔗主要生長在沿海地區,即從昆士蘭南部和新南威爾士北部Grafton之間的海岸線上。全國約有52萬公頃甘蔗地,蔗農4200人。甘蔗農場平均規模80公頃,甘蔗平均單產99噸/公頃,公頃產糖13噸,噸糖消耗甘蔗7.3噸。由于近年來甘蔗種植者的聯合,甘蔗農場的規模還在不斷擴大。
通常情況下,澳大利亞的食糖收獲和加工從6月份開始,至12月份結束。澳大利亞在1979年已經實現了100%機械化甘蔗收割。目前,大約有1200套收割機械用于甘蔗的收割,為了最大限度地減少變質,絕大部分甘蔗在16小時內進廠加工。
澳大利亞糖廠共擁有4190公里鐵路專門用于甘蔗運輸,目前 95%的甘蔗通過鐵路運輸到糖廠,計算機全程控制的甘蔗收割、運輸計劃系統使得農場與糖廠之間的甘蔗運輸得到優化,即使一個工廠同時加工幾個農場的甘蔗,也能在工廠24小時開工的前提下,確保甘蔗無積存。
2、食糖的生產、儲存與綜合利用
澳大利亞有30個糖廠。其中的26個糖廠在昆士蘭州,3個糖廠在新南威爾士,另外一個在西澳大利亞。一座典型的昆士蘭糖廠,其設備每小時可榨甘蔗500噸,整個榨季可榨甘蔗145萬噸。
澳大利亞食糖生產基本是原糖,其中,昆士蘭所產原糖的15%-20%和新南威爾士的95%均用于滿足國內對食糖的需求。
在綜合利用方面,蔗渣則用于糖廠蒸汽和發電的能源供應,這一舉措有效地減少了發電站的燃煤量,增加了可再生能源的使用率。澳大利亞生產的50%的廢糖蜜用于出口,其余部分用作原料。廢糖蜜還可以作為生產工業酒精(乙醇)、二氧化碳的原料等。濾泥則用于農場和花園的土壤調節。
3、澳大利亞的原糖倉儲與運輸
澳大利亞擁有國際上最先進、最有效的散裝原糖存儲和處理設備,目前,澳大利亞的7個集貨碼頭專門用于接收、存儲、向海內外運輸原糖,其年存儲、吞吐原糖能力達210萬噸。最大的散裝糖集散碼頭位于Townsville,裝貨能力為61300噸,其中糖的裝卸能力為3萬噸/天,整個碼頭的運營僅由18個人來操控。
在澳大利亞,糖廠生產出的原糖全部通過公路、或專用窄軌鐵路運輸到散裝原糖集貨港口,目前,完全依靠公路運輸的糖廠只有7家,其余都通過B—雙軌貨車進行運輸,該貨車經改進可裝載36至42噸原糖,承載量增加了約60%,運輸效率得到極大提高。
在集貨港口接收站,每列火車或每輛貨車運輸的原糖均由電子識別其生產廠家、原糖品牌及送交存儲站的數量等,許多原糖廠甚至不需要建設自己的原糖倉庫。
4、澳大利亞糖法與糖業管理體制:
昆士蘭政府負責昆士蘭糖業的立法,并通過了《食糖工業法1991》(<Sugar Industry Act 1991>),由昆士蘭糖業協會依據法律進行具體運作。同時,昆士蘭糖業協會還控制和營銷昆士蘭地區生產的全部原糖。并負責銷售原糖的存儲、運輸和分配。
1999年,昆士蘭政府對《食糖工業法 1999》(<Sugar Industry Act 1999>)進行了重新修訂,分別對澳大利亞糖業的管理機構設置、各管理機構的職能、權利、責任進行了更加明確的規定,并依據本法令成立了昆士蘭糖業公司,以取代過去昆士蘭糖業協會的全部職能。
5、澳大利亞糖業的經營模式:
依照《制糖工業法1999》,澳大利亞食糖屬于單一渠道銷售,任何糖廠生產的所有原糖,必須按照昆士蘭糖業公司提出的時間、地點等要求,授予昆士蘭糖業有限公司,并成為其絕對財產,且無需任何擔保、利息、抵押等費用。昆士蘭糖業有限公司必須經銷這些原糖,并在具有足夠信息量的前提下,計算出每噸糖的價值,根據公布的食糖銷售價格和工廠交付的原糖質量制定出付款計劃,并按期支付糖款。在制定付款計劃時,應考慮昆士蘭糖業公司的收益和本公司的費用成本。若昆士蘭糖業有限公司不能如期付款,糖廠將自然獲得與糖款數額相同的債權。
昆士蘭糖業有限公司在指導糖廠生產某一品質的產品時,必須提供供貨時間、地點和標準,同時支付一部分生產費用;糖廠則必須提供一些客戶可能關心的數據及用于結算所需的其他數據。
昆士蘭糖業有限公司的費用應包括:賣糖費用;糖業局預算;糖業實驗站管理局、糖業管理委員及其他費用,且相關數據必須向工廠主公布。
另外,糖廠可保留不超過交付于昆士蘭糖業有限公司總量25%的內銷糖用于國內消費(或直接用于消費和作為精煉糖廠的原料),其結算價格由昆士蘭糖業有限公司提供。
二、澳大利亞糖業可供借鑒的經驗
澳大利亞的糖業是建立在政府的支持和嚴格的法律制度基礎上,各管理機構之間分工明確,職責清晰,且有一定的制約機制。澳大利亞糖業依靠健全的社會服務體系和明確的利益機制,既能保證企業和農民的利益,又能有效地提高行業效益,這些都使得澳大利亞糖業具有很強的綜合競爭能力。
1. 日趨完善的法律制度
日趨完善的法律制度為澳大利亞糖業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和支持,糖業的管理趨于法制化和一體化。
澳大利亞糖業的法律制度經歷了逐步完善的過程。1989年7月前,澳大利亞食糖市場的調控是通過英聯邦和昆士蘭政府之間達成的一系列關于食糖的協議進行的。另外,在食糖進口方面,有一定的限制。1989年,解除食糖進口禁令,聯邦政府征收食糖進口稅。1996年,澳大利亞食糖行業檢查工作組織建議從1997年7 月1日起廢止食糖進口稅。昆士蘭政府負責昆士蘭糖業的立法,并通過了《食糖工業法1991》,由昆士蘭糖業協會按此條款運作。昆士蘭糖業協會控制和營銷昆士蘭地區生產的全部原糖。該協會同時還負責存儲、運輸和分配這些銷售的原糖。
經過近8年的實際運做,與糖業有關的各個環節,對《食糖工業法1991》提出了修改意見,經昆士蘭州議會批準頒布了《食糖工業法1999》。該法律適用于澳大利亞全國。法規《食糖工業法1999》適用于澳大利亞全國的制糖業,從甘蔗育種、種植、砍運,到食糖的生產、運輸、銷售以及政府和有關機構的管理都要遵循該法律。
2. 國家的大力支持
食糖產業作為澳大利亞重要的農產品加工業,在建設初期和發展壯大的過程中得到了國家的大力支持。澳大利亞有專門的鐵路線用于甘蔗運輸,整個運輸系統高度自動化,采用計算機圖像系統進行全程安排和監控,能確定甘蔗車廂在農場至糖廠間的具體位置,整個運輸過程顯得有序而高效。
國家投資建設的原糖終端碼頭使澳大利亞原糖的儲存和出口具有極強的競爭能力,專用鐵路和列車的設計建設更體現出政府對糖業的重視。在國際食糖價格長期低于國際平均生產成本運行時期,澳大利亞政府以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名義對糖業生產和食糖出口予以補貼。當國內糖業步入良性發展軌道以后,國家逐步放開了專用鐵路和原糖終端碼頭的所有權,平穩實現了向市場運營的轉移。
如今澳大利亞糖業高效運轉的糖料種植管理、收獲、運輸和食糖生產、儲運設施為其在國際貿易中的主動性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這樣的基礎完全是建立在國家投資基礎上。
對昆士蘭糖業公司的扶持,也是政府發展澳大利亞糖業的重要舉措。首先是通過法律規定昆士蘭糖業公司作為獨家出口公司,確定其壟斷地位;其次是對公司各種費用的免除,使公司完成了基本的原始積累,包括營銷渠道的拓展;最后是通過法律規范了整個產業鏈條各環節的利益關系,最終達到保護農業的目的。
3. 健全的社會服務體系
農業現代化的基礎是種植規模化,實現農業集約化經營必須依靠社會化服務。例如,昆士蘭州有專門的糖業部門負責對甘蔗種植的相關條件進行調查與評估,并對甘蔗的育種、生產、收割和加工等有關事務進行指導和管理。糖業實驗站則負責甘蔗良種的研發、育種、試種、挑選和種植推廣工作,同時也承擔食糖加工技術和食糖質量的科研及推廣應用工作。
在澳大利亞在的糖業管理條例中,從甘蔗良種培育、病蟲害防治、土壤改良、田間管理,一直到甘蔗收獲、食糖生產、運輸儲存,確定了一套完善的組織機構,明確各自的職責和資金保證體系,這樣龐大的服務體系為提高澳大利亞制糖行業的綜合競爭能力,維護農民利益起到巨大的推進作用。
簡單地說,農民只是土地的擁有和經營者,大量的繁雜和具體的勞動都是通過各種有償服務完成的,社會化服務讓澳大利亞糖業成為世界上行業綜合效率最高的國家之一。
4. 明確的利益分配機制
澳大利亞是世界上較早實施甘蔗按質論價收購的國家,在昆士蘭州,每年甘蔗價格的制定都沿用一個經驗公式,公式中包含了對工廠和蔗農的激勵因素,蔗農交售的甘蔗價格直接與甘蔗含糖分掛鉤。任何在產糖方面的其他的改進都導致了甘蔗種植者收入的增加,而花在提高工廠產糖率上的任何資金收益全部屬于工廠。這樣的收入分配機制充分調動了蔗農用良種、產好糖和糖廠多榨蔗、多產糖的積極性。
在首先確定了行業整體利益分配原則(蔗農:糖廠=2:1)以后,按照國際市場食糖的平均價格反向推算甘蔗價格,避免了各相關環節的利益風險,為保證利益分配過程的公正、透明,特別是確保對甘蔗種植者的公平,甘蔗種植者協會公布了針對不同的國際食糖市場價格和所不同的甘蔗蔗糖分所對應的甘蔗價格。
借鑒這些經驗,我國糖業必須首先走出一家一戶的糖料種植模式,借土地流轉政策的實施,中央、地方和食糖生產企業共同推進土地集約化經營,擴大糖料種植的規模,同時扶持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建設;對于原有的糖料科研院所,國家應加大扶持的力度,逐步恢復其在行業發展中的作用;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促進行業法律規范的建設,為糖業發展提供可靠保障。因此,建設有效的社會化服務網絡和利益分配機制,走上一條政府大力扶持,企業積極參與,產學研相結合的產業化道路,將會是中國糖業未來發展的一個方向。

郵箱入口
設為首頁
收藏本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