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認識‘三減’,是食品產業健康轉型的關鍵。”6月22日-23日,在由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和國際食品科技聯盟主辦的“2022年國際食品安全與健康大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理事長、北京工商大學校長孫寶國表示。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理事長、北京工商大學校長孫寶國
孫寶國院士介紹,油、鹽、糖,源自天然,是重要的營養物質,是美味的重要物質基礎,也是食品工業發展的基礎原料。2017年4月,原國家衛計委、體育總局等五部門聯合發布《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動方案(2017-2025年)》,提出實施“三減三健”專項行動,即:減鹽、減油、減糖、健康體重、健康骨骼、健康口腔。“不是本身不好,而是過多食用不好。” 孫寶國院士介紹。《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顯示:越來越多的研究證明,過多的鹽攝入與高血壓、腦卒中、胃癌和全因死亡有關;脂肪攝入過多可增加肥胖的發生風險,攝入過多反式脂肪酸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發生風險;過多攝入添加糖/含糖飲料,可增加齲齒、超重和肥胖等的發生風險。“‘三減’原本是從居民健康角度出發提出的重要發展戰略,但當前,由于對‘三減’不科學的認知,導致了新的健康風險。”孫寶國院士說,比如越來越多的企業認為“三減”就是終極目標,忽視了產品營養健康屬性的提升,部分企業通過宣稱“無糖”“0糖”來吸引消費者;網絡上存在對油、鹽、糖危害性的片面宣傳,甚至將油、鹽、糖妖魔化,這些現象既不利于食品產業的健康發展,也不利于市場的健康轉型。孫寶國院士認為,在中國工業經濟爬坡過坎的關鍵時期,加大對現有食品資源的高值化應用,用科學技術穩妥提升產品的營養價值和功能價值,創新更具健康內涵的產品,形成“減”與“加”的雙輪驅動,需盡快形成共識。并要以科技創新實現“N加”,發展以中華傳統飲食文化為根基,應用具天然、健康特征的功能物質和原料,以滿足不同人群的多元化需求的食品。“食品產業界的‘三減’與功能食品等新一代健康食品的‘N加’雙輪驅動,是實現中國食品產業健康轉型的關鍵所在。”孫寶國院士說。